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农业上合作 共同打造农业合作“良性循环”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 中哈农业合作打造“良性循环”

[据中新社西安4月21日报道】
  
  如果人们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画一条直线,一直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国境线上,其长度为3000多公里。中哈两国的农业合作,借着“一带一路”的倡议,跨越了这个空间的限制,两国的科技人员在农业上合作,共同打造粮食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 

  玛拉提•木拉提汉是哈萨克斯坦农产品深加工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目前,他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大)接受培训。他工作的单位与西北农大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他会定期到西北农大进行学习和研究。他说:“西北农大是科研的天堂,设备条件、理论水平都很好。” 

  熟悉《西游记》的玛拉提把在中国的培训经历看作是“东游记”,希望能把中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制定带回哈萨克斯坦,提高其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完善农产品标准。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口稀疏。玛拉提说,正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让哈中两国的农业合作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平台。以前哈萨克斯坦注重石油等能源型产业,现在根据“一带一路”倡议而开始注重发展自身农业,这样就“我们可以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农产品”。 

  在哈萨克斯坦玛拉提的家乡,具体付诸中哈农业合作实践的单位是中国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爱菊集团)。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太恩沙县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动土开建是2016年5月31日。
 
  太恩沙县的农民巴哈提通过微信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这一天让我的家庭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今年30岁的巴哈提生长于农村,家里有3个孩子。他没受过高等教育,但熟悉农务,一家人以传统农耕和养殖维持生活,他在过去一个月的收入仅相当于一千多元人民币。 

  爱菊集团的建设计划让巴哈提参与了爱菊集团的农技培训,还获得了一份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正式工作,月收入提高至三千多元人民币。他说,“哈中的农业合作让我脱离了贫困。” 

  2016年12月6日,爱菊集团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项目、年加工菜籽原料30万吨的油脂厂试投产运行,解决了当地90人的就业,远期计划预计可达近300人。 

  在农产品加工园区运行的同时,2017年4月13日,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1650吨小麦也随着“长安号”中亚班列抵达西安。 

  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表示,之所以选择了哈萨克斯坦作为兴建这个建设园区的部分原因,是看中了哈萨克斯坦地处“一带一路”沿线,而“长安号”中亚班列有着巨大的运输优势。
 
  “长安号”于2013年11月28日开行,由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铺就西安向西开放大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了连接中亚的黄金物流大通道。2016年3月,“长安号”首趟中亚班列满载货物回程,其中就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粮油食品。 

  爱菊集团先后进口哈萨克斯坦油脂2300吨、面粉5000多吨、休闲食品50吨。

  截至目前,“长安号”共开行近300班,运输货物总重超45万吨,将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行程时间缩短至6天。 

  贾合义称,未来还将通过“长安号”将哈萨克斯坦的牛羊肉、蜂蜜、蛋奶制品运回国内,送上中国民众的餐桌。
 
  科研技术的交流、民间资本的推动、中亚班列的串联,让中哈农业合作无缝衔接。正如西北农大农业科学院院长单卫星所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间的农业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者 夏宾 张远(中新社) 
编辑 胡大江(美国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