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长期主义”鼻祖!

为了宏伟的理想,奋斗28年:毛泽东才是“长期主义”的鼻祖!

发布时间:2021-02-04 来源: 栩然说作者:赵清 栩然

\

1 

这段时间“长期主义”成了网络热词,先是有人说“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后来“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著名管理创新思想家等人都在强调“长期主义”的价值,于是很多人都想以“长期主义”的方式来主导自己的人生。 

为了切实的将“长期主义”的理念落地到自己的人生中,我们不能仅仅只是炒概念而已,要真正让我们的人生有所收获,需要明白“长期主义”到底是个什么梗?这个概念来源于哪里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概念,我还特意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它起源于哈佛大学做的一个长达25年的实验观察,主题是“关于目标对人生的影响”。

 这个实验观察选择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刚开始这个实验时进行了测试,发现这群人里面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不清,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持续跟踪了25年后,这群基础条件相当的年轻人发展成为了下面这张表:

  这张表里的比例与最终成就状态,让参与实验的人员震撼,因为25年前,其实就已经能预见他们的未来! 

最终,试验得出了一个结论:

今天的生活状态不由今天所决定,它是我们过去所设目标的结果。

 这个结论看起来非常励志,有些人甚至以毛主席举例,说他当年带领人民闹革命,也是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所以我们也要选择“长期主义”。

 毛主席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吗?答案是肯定的!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好友萧子升曾经回忆起1921年7月,在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船上,二人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

 “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一直劝说我加入共产党,他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只是,萧子升并没有走毛泽东选择的路,两位好友就此分道扬镳。

28年后,毛泽东以开国领袖的身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比他青年时估计的30年至40年时间要短一点。 因为一个宏伟的梦想,毛泽东奋斗了28年,这是典型的“长期主义”! 

\

 其实我从不否认“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只是如果真的要让自己的人生也因此受益,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主义”。

鉴于很多人对“长期主义”有误解,接下来我们就以《毛选》为例,将它与普遍的思维误区进行区分。 

 2 

其一:长期主义是基于对未来的预见,而不是盲目的死磕 

对于“坚持”二字,你是怎么看的?

很多人都知道“成功需要坚持”的道理,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这些大道理又像是“打鸡血”,很多人往往是行动了但难以持续,这是为什么呢? 

从心理学来讲,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上难以坚持,并不能完全用“懒”来解释,更多的是因为他处于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到底有什么意义。 

就像我们迷路时,如果没有任何指引,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在心中犯嘀咕:我走的这条路到底能不能到达目的地?

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么确实很难坚持自己的方向。不是因为体力上走不下去,而是怀疑自己的方向。 

这时,如果路上有路牌标识,或者手上有导航指引方向,那么我们的内心状态一定会立刻改变,一定会坚持按照那个方向走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两个字–相信! 

所以,那些长期主义者为什么能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呢?也是因为“相信”这两个字。 

那么,长期主义者为什么能够相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呢?因为能够长期的预见!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各路军阀混战,白色恐怖猖獗,党内的很多同志对革命前途或感到悲观或觉得渺茫,不知道中国革命走什么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迷茫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提交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对中国红色政权未来发展形势的预见。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击下处于劣势,这时很多人的悲观情绪和负面思想又出来了,最典型的就是“亡国论”,即中国必败。 

与“亡国论”相对应的则是“速胜论”,即中国可以短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8年5月26日–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里面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预见中国必胜,同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文中根据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做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最终经过八年的时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其实也是秉持“长期主义”的原则。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对抗日战争未来发展态势的预见。 

关于对未来的预见性,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的结论中讲道:

 “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他也对领导的预见功能及特质做了深刻的剖析: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 

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它,这才叫领导。”  

就像导航为我们指引行进的方向一样,只有当我们对未来进行准确预见时,能够成为长期主义者,然后才是坚持。 

换句话说,长期主义并不等同于坚持,坚持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一旦没有“预见性”的前提,一味的坚持只能是盲目死磕。 

 3 

其二:长期主义的底层逻辑是趋势的必然性,而不是算命式的投机

 接着前文所述,当我们提及了“预见性”时,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

怎样才能准确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想准确预见自己所处行业未来的趋势,预见自己所投资股票未来的走势,很多人都想找到一个“万能公式”,将初始值带入公式就可以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但事实上,没有人能找到这个“万能公式”,一旦我们将思维局限于“找标准答案”上,就容易出现“算命式”的投机行为。 

是不是有些费解?那就用我们熟悉的季节变换来举例了吧。

 我们都知道春夏秋冬是轮回交替的,每年从4月到5月的过渡中温度大概率会上升,每年10月到11月的过渡中温度大概率会降低。 

但是,从4月到5月的过渡中某一天的温度就必然比前一天高吗?从10月到11月的过渡中某一天的温度就必然比前一天低吗?根本无法确定! 

你会发现,即使我们知道季节变化的规律,知道总体的温度升降趋势,也无法判断某一天温度的具体值,即使是权威部门出具的天气预报也只能预估温度的大致范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万能公式”。 

但是,农民伯伯会按照季节轮回的规律来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因为温度的升降从长期来讲是能预见的必然性趋势,从短期来讲却是不确定的。

 同样,如果我们要秉持长期主义,那么也要站在比较宏观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来预见趋势,用长期的确定性来对冲短期的不确定性,而不是用算命的心态来寻找短期的标准答案。 

事实上,在党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红军曾在井冈山时期处于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无数人曾有过彷徨、迷茫、悲观的情绪,就连林彪都不禁在问: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 

为了打消林彪等人的悲观情绪,振奋队伍的士气,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之后不久就向林彪回复了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图片

此文详细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长期战略方向,并结尾写道: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很显然,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趋势是非常有信心的,认为是必然发生的,但并不能去计算具体是什么时候,所以就要用长期的确定性来对冲短期的不确定性。  

事实证明,连毛主席都找不到一套所谓的“万能公式”来精确预测事物具体发生的时间,更何况我们呢? 

真正的高手,并不是去靠算命的方法去预测短期的走势,而是相信时间的力量,做一名长期主义者。 

 4 

其三:长期主义需要磨练心性,而不仅仅是“术”层面的努力 

紧接着上文,既然说到要用长期的确定性来对冲短期的不确定性,那么一旦我们选择了方向,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下去,此时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心性的磨练。

 就以股票投资为例吧,新股民往往短进短出,却鲜有获得大盈利的人。

事实上,不仅仅是新股民,包括很多老股民也容易心浮气躁,结果就是股市里有“七亏二平一赚”的说法,即炒股的人群中,有70%是亏损的,有20%是持平的,只有10%是盈利的。

 我们总是在“术”的层面努力,想获得一个“绝招”,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今天买入股票明天就大赚,明天买入股票然后天再次大赚……

一切的一切,背后都是“赚快钱”的心理。 

有人曾经请教“股神”巴菲特赚大钱的秘诀,巴菲特却说自己这个秘诀就是“拿着不动”,为此他还有句经典名言:

“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  

巴菲特本人也是一个典型的长期主义者,对于投资他总是保持的足够的耐心,如果我们看巴菲特个人的财富增长情况,也会发现他绝大多数的钱都是52岁以后赚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句话叫做“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这中间的差距就在于心性的磨练,而磨练心性只能靠自己去经历、去体验,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越是着急的事情,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需要静下心来慎重考虑,如果我们抱着急于求成,心浮气躁的心态,就很容易迎来一个失控的局面。

 长期主义者往往下的是笨功夫,一旦认定了长期趋势的必然性就会“简单的相信、傻傻的坚持”,而不是投机取巧、走捷径。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哈佛大学的试验里,有清晰长期目标,并且坚持下来的人只占人群总数的3%,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更少。 

成功的路上也许并不拥挤,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中途放弃。 

曾经有人根据做过一个统计:

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龄27岁,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走到最后。 

其中3人中途牺牲(何叔衡、邓恩铭、陈谭秋),2人脱党(李汉俊、李达),3人叛党投敌(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2人历经曲折迷途知返(刘仁静、包惠僧),1人英年早逝(王尽美)。 

最终,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的只有毛泽东、董必武2人而已。 

除去那些牺牲和早逝的同志,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坚持到最后。 

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要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我们需要的是心性,是信念,是发自内心认可我们做的事。  

5 

其四:长期主义能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在复利效应的基础上的重复 

前文说到,“坚持”只是长期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同时,从长远的眼光看趋势是必然发生的,但并不能因此机械的计算短期的情况。

 这一切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两个字–概率! 

必须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只是发生的概率不同。 

所以,我们预判趋势就是去博弈未来大概率发生的事,长期主义就是把时间线拉长,使概率值越大,并对冲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终获得一个相对确定的结果。

 每件事的发生都有其概率算法,而我们的人生也要有概率算法。

 就拿抛筛子举例吧,我们知道每一次抛筛子都是一次单独的概率事件,如果只抛一次,想让结果是“1”的概率只有1/6,这属于小概率事件;

 但是,如果我们抛N次筛子,只要出现一次结果是“1”就算成功,那么只需不断扩大N值,成功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直至无限接近100%,这就是大概率事件!

 坚持长期主义,就可以把短期的小概率变成长期的大概率,通过不断重复的动作会产生复利效应,使“量变”产生“质变”。

 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其实也是遵循“复利效应”,也许一开始力量还微不足道,可只要时间线拉得越长,其复利产生的“几何性倍增”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让我们看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党员历年来人数变化的数据:

 1921年7月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只有57人; 

1922年7月份,共产党二大时人数只有195人; 

1923年6月份,共产党三大时人数为432人; 

1925年1月份,共产党四大时人数变为994人; 

1927年4月份,共产党五大时人数已飙升为5.7万人,但同年大革命失败后人数又锐减为1万人; 

1928年6月份,共产党六大时人数又上升了,为4万人;

 1945年4月份,共产党七大时人数已经飞速飙升至121万人; 

1949年10月份,当新中国成立时,共产党员总人数已变成了448万人; 

……  直到现在,共产党员的总人数已接近1亿人! 

共产党一开始的力量极其微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员的人数却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暴增,这难道是偶然吗?绝不是!

一切表象的背后,都有着毛泽东“团结绝大多数人”的思想。

 1919年时,毛泽东就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指出: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那时他便开始重视团结绝大多数人。 

革命时期,毛泽东更是把“统一战线”列为“三大法宝”之一: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可以想象,在共产党建党初期只有13人参加中共一大,最终只有2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新中国的诞生,那时感召一个人成为党员有多么困难,概率到底有多么低!

\

 但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第一个人不同意入党没关系,

第二个人不同意入党没关系,

第三个人不同意入党也没关系

……即使单次的概率再低,只要一直“认真”下去,增加感召的次数,总会有人愿意入党! 

当党员真正感受到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温暖时,他们不但会发自内心的产生归属感,而且会自动自发感召更多的人入党

……当党员的数量达到“临界点”时,这种“几何倍增”的速度就发生了! 

共产党用切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说一千道一万,任何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东西最终都要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我们不可能照抄照搬他人的做法,因为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成功都只能代表过去,但我们可以看清背后的底层逻辑–长期主义。

 本文也以《毛选》为例,阐释了“长期主义”的四个步骤: 

先是未来事物的发展做长期的预见,选择一条总体向上的赛道; 

再把握趋势的必然性,通过拉长时间线的方式,对冲短期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是磨练自己的心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在自己选定的赛道上坚定的走下去; 

最后就是利用时间产生复利效应,通过不断重复的动作使“短期小概率事件”变成“长期大概率事件”,直至概率趋近于100%。 

如果要问我这四个步骤中到底哪个更难,我会回答是第三步–磨练心性!

其他的步骤都是可以从“术”的层面解决,只有这一步只能靠自己的定力和决心。 

当今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要想在一个赛道里持续走下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磨练心性确实很考验人,就连共产党内都存在过“是否将革命道路走下去”的思想,那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蒋介石被迫下野。 

这时,一些中间派人士为假象所迷惑,劝说共产党“立即停下来”。

 为了向全国全世界庄严表明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决心,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 

由此,“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革命人民和军队继续斗争的行动口号,也是毛泽东坚持长期主义的良好例证。

 1949年4月25日,身处于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的毛主席在阅读《进步日报》时,看到了“南京解放”四个大字标题的文章,摄影家徐肖冰抓住了这一刻,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 看完报道的毛主席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一句再次强调了他坚持“长期主义”的决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愿我们磨练心性,坚持长期主义,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