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思维中新型民族概念的再认识 ——兼谈“祖(籍)国”概念的误用

当代政治思维中新型民族概念的再认识 ——兼谈“祖(籍)国”概念的误用

胡大江

民族在人类社会出现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群体方面对民族概念的内涵的组成,存在着许多不同结构性的认知。在当代政治思维模式中,现代民族 Nation的概念具有多层意思。

我们比较各种不同的认知,探讨民族概念在不同的时空下其内涵的差异。在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教科书中,它是一个人类学和心理学范畴的概念,而50年代苏联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中出现民族词条,意味着它具有哲学的意义。美国大学国际关系理论教科书对民族的特征,概括出的6个方面是:种族、语言、文化、历史、宗教、归属认同感。苏联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中的民族词条由斯大林概括出来的内涵是:历史、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人们。美国的概括没有地域的因素,也没有经济生活的因素。我们可以将归属认同感等同于心理素质的因素认识。种族因素可通常血缘和地缘来表述。斯大林概括的“人们”大概可以与种族因素相对应。斯大林没有将宗教因素概括进去,也许是将其概括到文化层次中去了。

尽管苏联建立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斯大林在民族概念和民族事务上没有摆脱大民族沙文主义倾向,过分夸大了俄罗斯民族的所谓优越性,他所建立和他的继承者所要维护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最后终于没有能够维持下去。中华民族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一种不同于苏联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体制,它的民族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以及不同阶层阶级的人民共同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大家庭,并且由他的继承者们正在继续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将其进行复兴崛起发扬光大。

在民族概念上与中国相近似的是美国。美国对民族概念的概括是基于美国自身的民族的性质确认的,它与传统概念上的民族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美国民族是一个由多国移民,即多民族在一个新的地域重新组合成的现代民族。美国民族在种族、语言、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都不具有单一的、统一的特征,也就是说不能够在种族、语言、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去给美国民族下定义。美国民族只有在地域归属的法统和心理归属的认同感两方面的特性特征,并在这两点上立足。它体现出现代民族所受到的更多的是政治因素在民族概念上的影响作用变化。

政治因素在民族概念上不是一个固有的固定不变的因素。国家政体的更迭,朝代的改变,以政治体制为基础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都不是不会对民族概念产生一成不变影响的。特定意识形态对民族所造成的影响有时会产生重大影响力。政治信仰是可以通过政治运动添加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间去,它对传统的习俗、风俗具有一定控制影响力。种族集团成员以及少数民族的成员在一个地域范围历史环境下的地位和地域归属的法统和心理归属的认同感,也会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

中华民族在清朝年代是不允许私自移民的,否则以叛国罪论处。当今中华民族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处境,但是,中国政府对海外华裔的认识定位还没有确定下来,中国政府涉侨部门使用“祖(籍)国”概念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这里涉及到的是中华民族成员如何定位的问题,这里涉及到的是中华民族成员如何自我确认其归属认同感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中国政府如何认识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的问题,这里还涉及到外交事务与民族事务之间的关系矛盾问题。这是一个多层次相当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以单一逻辑概念思维方式能够梳理思考清楚的问题。

现代民族的概念的定义来自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而产生的,它不同于传统民族的概念,即不以血缘种族语言历史宗教因素为定义基础,更多的是以政治的和心理的因素为定义基础。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产生的民族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以这样的民族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民族的内涵意义的概括更为广阔。这种民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要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只不过是让民族这个概念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因素,其外延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如果我们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确实的民族国家的话,那么,每一个民族国家都确定有一个地域,在这个地域里的所有居民一起分担着一种共同的国家地位的感觉。这个国家地位让所有的居民去效忠这个国家和政府,形成一个居民和政府相互靠拢的国家关系。在这样的状态下,种族和政治忠诚两者是相互支持的。对于国家行政机构来说是居民和政府相互增加其合法性认同(居民自愿地接受被治吏,政府自愿表明是为居民服务的机构),同时创建起一个称为民族主义的统一感觉。

新型民族国家产生之途径

当今国际社会上要确认一个国家的状态是否符合新型民族国家的状态,在理论上有两种情况方式:一种是通过民族包容的方式获得民族国家的确认,它是依靠国家伸展出来的识别感和此一国家的边界与其所靠近的国家边界的确定而确立的;而另一种是通过民族排斥的方式获得民族国家的确认。这是一种依靠单一民族自决权的述求,由单一民族主义者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采取改变民族人口的成分,通过暴力行为强迫人口迁移,并将此地域认定为是一个民族国家。这种方式确立起的国家所包含的只有一个民族。这两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述求,其推论结果也就不一样。

排斥方式是将民族主义上升到通过排斥其他种族民族作为去建立民族国家的首要手段。以单一族群的居住地域为目的使用强硬措施迫使不同族群人口向单一的方向移动,以其占领或意图占领的地域作为改变政治版图国土划分的理由。这是近代血腥战争的主要起因之一,背后是国际垄断集团新帝国主义的新侵略占领模式。

随着全球化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各民族成员跟随着民族工农业产品的国际贸易流动而出现大规模的全球化移民潮,而参与移居到其他国家居住,获得其他国家的国籍首先以生存发展作为考虑因素。也就是说,当今的中华民族成员采取归顺其他国家,即加入其他国家国籍,更多的不是从民族的归属的角度考虑,而大多数是从政治环境生存的因素方面考虑。他们绝大多数并不是自愿要放弃其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和地位,只不过是在居住和出入国境方面的方便程度考虑所做出的决定。他们在心理认同方面大多数是采取双重认同的,绝大多数仍然将中国视为祖国这是他们从传统民族的特性角度的认同,而对居住国、入藉国(美国)是以新型民族国家的角度去认同的。以美国为代表的移民国家接纳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成员并形成新的民族国家和新的民族。加入新国籍的其他民族成员将成为此国的新的民族成员,但是,这些成员继续保持其传统民族所具有的所有特性。这就在国际关系上产生出双重国籍的现象。对国家与对祖国的认同也就产生了多元化的情况。加入美国国籍的其他民族国家移民来的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都仍然将原传统民族国家视为祖国。在效忠和归属认同方面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在涉及到美国国家利益的状况下,美国民族成员必须对美国国家和民族以及政府效忠。在涉及到原民族国家的利益状况下,各美国民族成员在不违背美国法律的基础上有权决定其第二归属认同效忠的对象。

新型民族

新型民族以自愿认同为原则基础,而不以强制性压迫同化归化为基础。这种认同包括多重的认同,即对美国国家归属的认同,他们也有权保留其对原血缘民族的归属认同。他们即在遵守美国法律的基础上接受美国文化,也同时有权保留其对原血缘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归属认同。这是现代民族与传统民族的本质区别。

由于美国民族不具有传统民族的特征,而且美国文化倡导各移民民族保留原民族特征属性,因此,美国并不在祖国的概念上过分强调美国是其公民的唯一祖国,而是允许各民族视原民族国家为自己的祖国。美国仅仅以新型民族国家的身份被获得认同。因此,中国政府侨务部门在美国的宣导采用“祖(籍)国”用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祖(籍)国”概念之误用

中国政府涉侨部门采取“祖(籍)国”的使用方式,其主要考虑的理由是东南亚国家居住着大量的华裔,这些华裔的居住国政府对这些华裔的归化问题向中国政府提出过祖国归属认同的要求。中国政府涉侨部门使用“祖(籍)国”概念是针对东南亚那些已经加入其他国家国籍的华侨而提出来的,其概念的表述意义是向外国政府部门表白,中国政府无意要挑动居住在该国的华裔效忠中国政府,中国政府视这些华裔不是中国公民,而是该国公民,这些华裔的祖国不是中国,而是该国。中国政府这种在国际事务上所采取的行为是一种协作其他国家做华裔居民归化其他国的外国国内事务。反过来以凝聚侨心这一中国政府海外侨务最高原则的立场去审视“祖(籍)国”的使用,毫无疑问的是,“祖(籍)国”明显地是一种以排斥性为基础的冷冰冰的国籍定位关系,它明显地是不会被广大海外侨胞所接受。问题还在于,中国政府是否有权力去从事此类涉及到其他国家的国内事务?对中国政府采取在海外将中华民族成员以国籍为界线区别看待的如此行为所最终会造成的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一旦海外侨胞普遍发现中国政府不认同不允诺他们将中国视为祖国,海外侨胞是会做出相关反映的。如此重大问题需要中国政府涉侨部门谨慎处理对待,不能用狗熊掰玉米的方式,只顾一头而丢了另一头。印度尼西亚政府目前在做华裔的归化认同事务上采用“印度尼西亚祖国”的概念,这种概念的使用无疑比“祖(籍)国”来得亲近,符合现代民族多重认同的趋势发展方向。再次强调,“祖(籍)国”带有明显的以国籍为划分界线的排斥性因素,明显地是不利于加强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凝聚力的最高民族原则的。将加入其他国家国籍的原中华民族成员排斥在民族大家庭之外是非常不妥当的民族定位思维,希望相关部门在侨务对外宣导上即时妥善处理对 “祖(籍)国”的误用。

2009、2、9于芝加哥

《民族、民族国家、国家》

唐纳德.斯诺 尤津.布朗

民族、民族国家、国家,这三个概念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主要的政治概念,然而,这三个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非常清晰,其原因是这三者在国际关系方面错综复杂,各自反应到政治单位概念上的意义不太确定。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在一些基本参考资料的佐证下,给予这三个因素较为明确的区分。

从政治实体的角度出发,这个政治实体对于领土具有管辖权,在国际关系事务上,它是首要行为者,我们称其为国家(state),有时也用不正式的用法(country)。

当我们考虑的是一个群体的人。这个群体具有共同的效忠,他们不需要与政治的政府有任何的关系,我们称其为民族(nation)。

而民族国家(nation-state)将考虑为一个观念化的国家。在这个观念的国家里,所有的居民都是同一个民族的成员。这个民族的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这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而重新建构起来的民族群体。

从更广泛的原因来说,我们有时候使用的形容词national所形容考虑的是“国家的”,而不是形容考虑“民族的”的意思。

至于national interest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习惯使用方式,而不作为“民族利益”使用。

又例如,我们使用 national government 表达一个“国家政府”,而避免与“美国政府”的使用the government of the U.S. state混淆起来。

控制受保护的领土,即边界管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国家的特征。

这个世界是国家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国家组成的。

国家是政治的概念,不是自然的、地理的、族群的概念。世界的地图分为各种类型的地图,而表示国家控制的领土的版图的地图是政治版图的地图。在这个种类的地图上标示出来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界是经过历史的政治的斗争确定下来的。这个版图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国家的政治斗争变化所造成的疆界版图的变化而变化。国际上最大的政治斗争之一无非就是国家领土疆界的斗争。主权领土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居住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如果有人要出国,首先他/她必须先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是哪一个国家的居民?是哪一个国家的公民?这是他/她出国前必须先要履行办理自己的身份证(护照)的事宜,然后才能进入他国海关办理进入他国的入关手续。是否给予签证将视国与国之间签定的条约而定。

民族国家是一个混合概念。我们首先把它分开来观察,然后再合起来观察。因为,从不同的状况观察会有不同的印象,例如,从国家的环境状况观察和从民族的环境状况观察,这两者是不相容的。在某一种状况下观察到的结果很可能是政治的不稳定性,甚至是激烈的、暴力的。

最基本的政治实体是由居住在那里的大多数的居民认定的。对于那里的人来说,这种认定具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他们认定这个国家是他们的国家。

国家的世界

被世界政治地图划定的出来一个个地域是代表着一群的国家,它们是全球的政治中心的现实。当我们计划出国旅行,你通常的参考点是你要前往的目的地是一个国家,例如你要去德国、日本、巴西等。国家是大多数人承认的最基本的政治的实体,国家让居住在那里的人有一个归属感,认同他们的国家。

第一件事要提醒的事是关于国际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它有一个交织的名字:民族国家。民族国家这个词是一个组合词,它由民族和国家两个词合成而成。民族国家这个词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和国家。它的定义是一个混合体,即这两个组合在一起的词的意思的混合体。因此,我们需要先将它们分割开来,然后再把它们合起来。从它们的状况来看,国家地位和民族地位是不相容的,有时候不相容结果造成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和暴力冲突。

国家

从理解国际关系的目的出发,国家的思维观念是压倒性的最为重要的思维观念。国家这个词是代表合法的、政治的、国际确认的、被一个政府控制并具有管辖权的,这个政府管辖着一块领土和一群人。

正如它的定义所提示的那样,对国家的正常思考具有至少4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国家要有领土territory。这是在世界政治版图上的定义,而且它不能够与其他国家的领土重叠(如果重叠的领土被提出要求,那里就存在着领土纠纷争夺问题)。第二个特征是国家要有一个总人口population。在这个人口上面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这个政府具有司法管辖权。这个特征被认为是自明的、平凡的。这就是为什么南极没有国家的原因。第三个特征是一个国家要有一个政治组织。这个政治组织的基本目的是在国家领土和人口之上建立一个政府,或者政府有能力保留一些命令的形式。当政府看起来不公正时或者是不合法时(缺少人口的心甘情愿的忠诚效忠),就会产生不稳定和暴力结果。当这个政治组织完全地崩溃,就像1991年在索马里所发生的情况,当时西亚德.巴里统治的政权崩溃后,尽管国家可能继续存在,但是国家是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政府去治理、去取代。这种没有政府的状态一直延续到邀请联合国军队进入这个国家去重新建立秩序为止。“崩溃的国家”failed state一词有时也被使用到描述这样的状态。第四个特征也是最后一个特征是一个国家是被其他国家承认的。这个特征给予国家正式的合法的标准。作为平等的单位,在国际体系中间,它是明白的以正式的宣告承认的方式交换外交和联合国成员地位。当一个政府要求去代表一个国家而被其他的国家拒绝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标准是含糊的。这里有一个例证,例如,90年代萨族人因领土而掀起的战争后被称之为波士尼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

无论民族国家有着多么漫长的历史,但是有一批分析家认为,在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以国家地位在政治上和合法基础上的使用已经过时了,或者说,最起码是在现存的一些国际问题上是过时的。作为一个国际系统性问题的组织用民族国家的基础去定义是不适当的和不充分的,例如环境恶化问题。事实上,国家边界对于一些结构性的重要国际现实事务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全球经济体系。这些问题都是对民族国家提出的挑战。

民族

民族是一个由一些相对应的因素而产生的概念。民族是一个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组合概念,它代表一群人的身份和忠诚。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部分,它提供了两个方面心理因素:一方面是归属感(我是法国人)和从其他民族群体那里获得的排斥感和差异感。如同后冷战世界正在进化的相互矛盾的两边民族性正在发生一些爆炸性的变化,经常出现的是死亡的后果。

民族通常是被认为是一个人群,这个人群有着共同的特征,对于民族的成员来说,这些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人种race。人种分享着一种成员的关系(或相信这样的成员关系)。在一个群体中依靠人种的物理上的表象,例如皮肤颜色或者面部特征,用以比较出与其他群体不相同之处,从而得以获得本种族定义。最纯基础上的人种明显基因特征是共享。

2、语言language。分享语言或者方言的使用,从普通的讲话就表现出与其他的人不一样。

3、文化culture。分享一组关于社会组织、纠正行为和喜好的信仰。它是与其他人所有的不一样的。

4、历史history。分享一组历史经验。经常是包括丧失、被剥夺了某物的状态,被其他人所占领,以及分享这些经验的说明。

5、宗教religion。分享宗教信仰体系和实践,它是与其他形式不同的形式。

6、归属和证实感feeling of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分享对于归属这个民族的信仰,以及被其他人所接受的一种状态。

这一组特征并非是彻底详尽的,也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分享所有的这些特征。一些普遍的政治传统或一组政治的信仰都是能够被加到民族的特征里面去的,例如,美国公民的民族特征作为整体表现来看并没有前面的5种特征,但是,我们不去理会有种说法认为它是朝向断言它是民族主义的混合体的倾向(例如,一个人自己描述自己是意大利裔美国人或非裔美国人),几乎所有美国人在观看他们自己的时候,都认为自己就像是美国人,或者就是美国人。对于大多数的部分,它是被其他的类似的人所接受的。

民族经常是以不相同地或者非常相像的其他人单独称为种族。这是与人种、文化、宗教特征不一样的基础,就像前面提到的,如同建立归属感一样,这种创建明显的具有排斥性的感觉。当不同民族成员面对另一个民族成员的时候,出现的结果经常是误会、害怕,甚至嫌弃厌恶。这是有许多事例的。这些具体不同之处在群体之间是完全地被夸大到不相称的地步。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两者之间的不一样仅在一些关系上,如显著的宗教,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实际上是难以区分的,是不能辨别的,是不易察觉的。

民族国家

如果我们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确实的民族国家的话,那么,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是确定有一个地域,在这个地域里的所有居民一起分担着一种共同的国家地位的感觉。这个国家地位让所有的居民去效忠这个国家和政府,形成一个居民和政府相互靠拢的国家关系。在这样的状态下,种族和政治忠诚两者是相互支持的。对于国家行政机构来说是居民和政府相互增加其合法性(居民自愿地接受被治吏),同时创建起一个称为民族主义的统一感觉。

这样的状态在理论上起码能够获得以下其中一种或两种情况都有的方式:通过包容的方式获得民族国家是依靠国家伸展出来的识别感和这个国家的边界靠近的国家而确立;另一种是通过排斥的方式获得民族国家的确认。这是依靠国家边界被改变或者人口移动来确认的。这样的话,这个国家所包含的就只有一个民族。这两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述求,其推论结果也就不一样。

(译者胡大江注:排斥方式是将民族主义上升到通过排斥其他种族民族作为去建立民族国家的首要手段。以单一族群的居住地域为目的使用强硬措施迫使不同族群人口向单一的方向移动,以其占领或意图占领的地域作为改变政治版图国土划分的理由。这是近代血腥战争的主要起因之一,背后是国际垄断集团新帝国主义的新侵略占领模式。)

——美国大学教科书国际关系理论《权力概略——当代国际关系介绍》第二章“国际体系”第42至46页《国家的世界》

作者:唐纳德 M.斯诺和尤津.布朗

圣马丁出版社1996年出版

唐纳德 M.斯诺:阿拉巴马大学政治科学教授,美国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美国海战学院、美国陆战学院客座教授。尤津.布朗:宾州勒班农学院政治科学教授,美国陆战学院和中国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译/胡大江

附件说明:2009年中国春节期间,中国政府涉侨部门向世界各地派出了以国侨办领导带队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和中国侨联领导带队的“五洲同春”的文艺演出团,慰问旅居海外的华裔侨胞。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做相关报道时,在表述华人华侨与中国国家的关系方面出现了有意识的细微差别。有的报道采用祖国来表述海外侨胞与中国的关系,而有的报道采用“祖(籍)国”来分别表述华人和华人与中国的不同的归属关系。这是近期以来中国侨务相关部门在对外宣导方面有意做出的概念导向动向,值得海外侨胞关注。多年来,本人一直与中国国侨办政研司研究处相关人士沟通,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对“祖(籍)国”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具体定义。但是,至今不能获得明确答复。一个本身不能自明的概念却在侨务对外宣导方面大肆使用,其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同样是不明确的。它仿佛象一种木马病毒已经植入了中国国侨办和中新社某些人士的思维中。针对此问题的出现,本人一直在翻阅收集相关资料,试图履清其间内在矛盾关系,并试图更多地从正面角度去理解中国政府涉侨部门的良苦用心,但是,最终仍然不得要领。总的印象感觉,这些矛盾是中国政府涉侨部门,在面对中华民族大规模海外移民所产生造成的,在国际关系理论问题中民族概念定义和民族国家定义方面不明确不透彻所造成的。在一个涉及到多层次多个矛盾概念混杂在一起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却用了一个单一简单逻辑概念思维方式去思考,缺少当代政治思维中对新型民族概念的深刻认识。

附参考资料:

1、到底李海峰来自祖国还是祖籍国?这样的外宣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侨胞们请看看下面中新社这两天的报道标题,你们自己说乱不乱?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2月04日李海峰:祖籍国牵挂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侨胞(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2月05日李海峰:祖国人民铭记侨胞对故乡的情谊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