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震:与老外交流,不能自说自话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6日07:18  环球时报

  韩  震

  中华民族有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再加上我们改革开放之前与外部联系很少,逐渐形成一套我们自己内部习惯了的话语方式。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也是以对内的话语方式向国外讲,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起负作用。

  实际上,不仅对外要改变话语方式,对内也是同样。关键是能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讲述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过去,我们是关起门来“自力更生”, 因此我们说起话来总是讲“内外有别”。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必须同时关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这种情况下,用对内的话语方式对外,对方接受起来有困难,难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如果用对内对外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容易造成同一个事情有两种说法,这不仅不利于内部的思想一致,也不利于我们与外部沟通和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

  转变话语方式就是要找到最佳的沟通语言。写文章、说话,都是为了与人沟通,这就需要合适的词语和调门。譬如,我这个来自山东的人在北京待了30多年之后,回家过春节,与母亲见了面,我首先得调整自己的口音和说话方式,否则就难以开口。

  不过,转变话语方式不是仅仅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和叙事方式,更不是仅仅换换说话的词语和口气,尽管优化叙事方式、更新词语和改进说话的调门都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转变话语方式,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转变看问题的方式。譬如,我们在写东西和讲话时,是从对上级领导负责还是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角度看,是把人民群众当作主人翁还是当作管理和教育的对象,这必然带来不同的话语方式。当我们内心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的主人时,我们的话语方式就必然会发生改 变。看问题的方式来自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一个人的话语方式必须与这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适应。当他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时,他不会说出让人民群众感同身受 的话语。

  既然一定的话语方式与一定的看问题的方式相联系,而看问题的方式又与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联系,那么我们要转变话语方式,就要审视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新的话语方式,必须有新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写文章时,首先想到读者是人民群众,还是只想到领导和专家,写出来的话语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写东西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是为了博得少数人的喝彩或其他目的,文章的价值取向显然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话语方式反映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式。▲(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